发挥校本课程作用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:(光明日报) 爱国主义教育既有普遍性、统一的要求,同样也有个性化的要求,这就要求爱国主义校本课程在普遍的、统一的教学要求下,坚持多样性,关注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要,因(光明日报)
爱国主义教育既有普遍性、统一的要求,同样也有个性化的要求,这就要求爱国主义校本课程在普遍的、统一的教学要求下,坚持多样性,关注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要,因地制宜、因时制宜、因材施教。
爱国主义教育校本化,需要知行合一、学以致用,在“做中学”,坚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,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。爱国主义的校本课程不能陷入“教材化”“知识化”的窠臼,而要以社会问题为导向,坚持知行合一、教师的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。
服务学习是一种基于知行合一、提倡“做中学”的教育理念,注重引导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中进行提升自己知识、能力与价值观等素养的活动。基于服务学习的爱国主义校本课程,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,引导学生走进革命纪念场馆、历史文化场馆等红色教育基地,一边学习受教育,一边充当志愿者,实现了参与式、体验式的学习,爱国主义精神以更加可亲、更具感染性的方式影响学生。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体验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与光辉历史、近代中国的屈辱苦难与民族英雄的奋斗精神、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与现代化的伟大成就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担当与伟大使命等。
知行合一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思想,还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。知者行之始,行者知之成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、走出校园,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,把知识运用于社会,服务于人民。在劳动课程中设置了“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”的任务群,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,注重动手实践、手脑并用,知行合一、学创融通,倡导“做中学”“学中做”。可见,在志愿服务中学习无疑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。如《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》中提出要广泛组织开展实践活动,要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党日团日、主题班会、班队会以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之中,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,组织大中小学生参观纪念馆、展览馆、博物馆、烈士纪念设施,参加军事训练、冬令营夏令营、文化科技卫生“三下乡”、学雷锋志愿服务、创新创业、公益活动等,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,强化责任担当。
(胡金木 刘国阵)
增强亲和力:爱国主义教育的校本化
志愿服务学习:爱国主义校本课程的重要形态
与国家课程、地方课程相比,校本课程是以校为本的课程,是“基于学校、通过学校、为了学校”的课程,彰显了对于学校独特办学理念与教育资源的尊重,是课程权力的释放,提高了课程的适应性。同时,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“以校为本”不等于“以学为本”,在部分学校,开发的校本课程由于不能很好彰显学生的兴趣与尊重学生的需要,导致学生不喜欢,不愿意积极参与。
校本课程作为普遍统一的国家课程的补充,立足学校独特教育情况,关注学生的兴趣、需要与差异性,强调课程内容与形态的多样性。爱国主义教育要增强亲和力、提升教育效果,也亟须关注教育内容与社区资源、教育情境的适配性,实现校本化,并探索爱国主义校本课程的新形态。
兴趣和需要:服务学习型校本课程的主体特征
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充分融入社会生活,关注学生的体验,引导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,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,才能体现其亲和力,入脑入心,令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认同。在今天,中小学学校不仅要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思想,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,还要结合社区资源、教学要求与学生兴趣,开发校本课程,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校本化。
参与和体验:服务学习型校本课程的情感特征
思政课要不断增强思想性、理论性和亲和力、针对性。这就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改变简单的学科化知识灌输,尊重学生的主体性、差异性,组织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实践活动。爱国主义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、深入内心,必须融入日常生活,让中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它、领悟它。因此,爱国主义教育要焕发活力,就要在理论认知向自觉行动的转换上下真功夫、细功夫,落细、落小、落实。
校本课程需要体现学科知识逻辑、实践行动逻辑与情感体验机制的结合。一方面,爱国主义校本课程需要与现有课程相衔接,不能脱离现有的学校课程而另起灶炉;另一方面,校本课程若是缺乏社会实践,缺少对社会问题的深切体验,就会失去重要价值,无法与国家课程形成互补。
文章来源:《思想理论教育》 网址: http://www.sxlljy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906/959.html